close
  【記者黃國洲/中國時報】「伸卡球」是日文音譯英文的產物,是從「Sinker」翻成「シンナ」,中文再音譯為「伸卡」。雖然日本的「伸卡球」從美國的「Sinker」而來,但兩者並不完全等同。美國的「Sinker」有快慢之別,較快的又稱為「Sinking Fastball」(下沉快速球),日本的「伸卡球」速度不快,不會超過時速85哩,美國的「下沉快速球」一般在85哩至90哩之間。
  台灣媒體將王建民的「下沉快速球」與「伸卡球」畫上等號,實在不妥,即便連日本人也不敢將兩者混為一談。國內還有一些專家會以「日式伸卡球」的投球技法來品評王建民的表現,也是令人匪疑所思。總之,將王建民揚威大聯盟的利器稱為:(快)速球、二縫線(快)速球、下沉(快)速球、二縫線下沉(快)速球、(下)沉球,以上皆可,就是不要再用「伸卡球」這個曖昧的音譯字眼。

》點這裡看原始新聞全文
-----------------

  國內最近一年掀起了一陣王建民熱,雖然我不喜歡趕熱潮,但是因為我本來就是喜歡棒球的人,所以熱愛棒球的動作我是照跟不誤。因此不管是經典賽還是王建民,我也是都有看、有注意,當然同時我也會去關切曹錦輝或是郭泓志等等其他在美國奮戰的投手,要是哪天他們又再度上大聯盟有好表現,那當然看他們的比賽替他們加油,也是一樣的。所以如果熱潮的內容是棒球,那我倒是很樂意跟隨。
  不過在這種跟風熱潮之下,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說會出現一些不太懂的人開始不懂裝懂,然後弄錯了也死不認錯。某些對於棒球不熟悉的記者或名人,做了一些不專業的外行報導或發言,其實這些都可以在發言或是完稿之後,請專業人士確認一下,但是常常沒有確認,而導致一些不專業的訊息就這樣發送出去,導致大眾被誤導。更不用說這些記者諸多違反球場禮節的採訪方式了,雖然那不是他們的錯,但是專業碰上外行人總是很傷腦筋。

  事實上,國內有非常多棒球術語都是承襲自日本,這主要是因為台灣以前是日本殖民地,然後棒球也是這段時間引進的。這些術語甚至可能都已經被大家用習慣了,例如防禦率、登板、三振等等。此外,有些日本棒球術語是採用音譯的方式,而台灣則再音譯過來。例如Hido(也就是英文中的安打hit)、秀抖(是英文中的游擊手Short Stop)、莎喲那啦紅不讓(日文中的再見全壘打)。有些隨著時間過去大家漸漸不使用,但是有些則在無形之中成為大家慣用的名詞,甚至沒有察覺到這些本來是日文。
  日文中的伸卡球也就是Sinker(下沉球),日文中的卡特球也就是Cutter(切球),台灣再把日本術語二度翻譯過來,結果變成現在的樣子。的確,像是曲球、滑球、快速球、指叉球這些名稱一看就懂,而伸卡、卡特球這些聽起來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既然是專業術語,照著意思翻確實比用音譯的好,除非本來中文就沒有類似的概念。本篇的作者希望推廣用下沉球名詞,來取代目前被濫用的伸卡球,用意也是好的。
  雖然正名的說法頗對,但是我倒是認為,伸卡球本來就是下沉球的譯音,卡特球本來就是切球的譯音,所以說區分兩者是很奇怪的。只是說下沉球可能在日本幾經今發展,已經變的有點不一樣了,但是也不能說從此後伸卡就走出自己的路,那只是美國職棒對於下沉球的慣用方式不同,事實上沉球的本質仍是相同。美國的快速下沉球多,但也不代表比較慢的下沉球就不是下沉球了,然後日本人因為球速比較慢,就把比較慢的下沉球改名叫做伸卡,這就有點把音譯的意思變調了。

  不過說了這麼多,下沉快速球或是下沉球的稱呼,的確比伸卡球更能讓一般人了解,如果以後大家提到的話,還是儘量用下沉球代替伸卡球的說法吧!

(本文有另外發表於本人的MSN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城之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