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早的棒球其實是沒有後援投手這種東西的,以往就是王牌投手投到不行了,才換人上來頂。不過後來他們發現,通常先發投手投到七局就會開始疲勞,與其等到先發投手累垮,不如八局或九局之後就換人,這樣一來就不會損失慘重了。(此資訊得自職業棒球雜誌,本人不負任何責任)(逃)

  總而言之,在棒球的多年發展之下,逐漸變成一種分工細密的狀況。有人專門先發,有人專門負責等先發投手出狀況之後上去頂替,有人則是如上面所述的,專門負責最後一局或最後兩局的收尾工作。一般來說,負責最後一兩局的,一般都被稱為「終結者」。
  因為只負責一兩局,體力消耗的不多,所以終結者通常每一場比賽都得備戰,只要有需要就一定要出場,並不像先發投手可以五到七天投一次。當然,一般來說都是在比數差距很近(不管領先或落後),甚至是平手的時候上場,如果比數差距過大,或是先發投手撐得住,那就可以不用上場(但是還是要經常性熱身)。
  為了避免讓對手在後半段球賽逆轉,通常終結者的條件是相當嚴格的,都必須要是非常優秀的球員擔任最後一道防線。由於終結者的任務是要在短局數內立刻讓對手出局,所以倒是不用保留太多體力,使出所有的能耐跟絕活就對了。

  一般來說,球隊對於終結者的條件都滿類似的,球種多、球速快、經驗豐富、抗壓性強,有的球隊還會要求三振率高,因為這是最簡單的出局方法。之所以會要求球速,通常是因為球速快壓制性就高,對手容易揮空或是打成滾地球,製造出局數會比較容易。而且,因為是短局數不用保留太多體力,所以可以盡力飆球速,速球派的投手相當適合。
  但是,也有的終結者三振率是不高的,就2001年中華職棒救援王林朝煌(目前為中信選手)來講,他的三振率並不高,但是善於讓打者出局,則是他的特色所在。至於球種上,也未必要是有很多球種的投手才能夠稱職,只要能夠守住比數,就可以算是一個好的救援投手了。
  至於抗壓性方面,這一點其實是非常有趣的,在關鍵的時候掉分,通常就會被說抗壓性不足;而在關鍵的時候守住比數,就會被說抗壓性好。所以與其說抗壓性成為條件,不如就是說這個人的後援表現良好,那當然就會變成必要條件了。
  至於經驗上的要求,這是日本球隊比較常見到的,因為通常經驗豐富的球員碰到大場面比較不會怯場,也比較知道如何應對比賽,所以通常會選擇資深球員擔任終結者。然而近年來在球速主義掛帥下,球速快的選手就會被選作終結者,至於經驗豐不豐富,這很多球隊就不管了。例如統一獅今年就計畫啟用進職棒第二年的新人林岳平擔任終結者,有不少球迷憂心他經驗不足會搞砸比賽。

  以上就是一般終結者常見的條件,也是一般球隊選用後援投手的主要條件。不過只要是穩定,能夠守住的球員,那就足夠了,這些條件只是參考而已。況且,終結者一定要球速快嗎?看到很多球隊總是把球速快的球員往終結者的位置塞,個人認為這有待商榷,可能改天再寫文章來討論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城之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