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比賽中,最重要的就是職業圍棋頭銜賽,例如大家常常聽到的名人、天元、王座。以日本圍棋來講,最重要的三大頭銜戰就是棋聖、名人、本因坊,在五月份的日本圍棋日刊,就曾經探討過這三個頭銜的獲得者,在國際賽的表現。結果發現依田紀基、羽根直樹、山下敬吾、高尾紳路這四位近年來在日本三大棋賽獲得頭銜的選手,在國際賽的表現都非常不理想。唯一的例外,就是台灣出身的張栩。
如果把時間提早到九○年代,當時的三代頭銜擁有者,趙治勳、小林光一、小林覺、王立誠,也多半在國際賽表現不良,唯一的例外是2000年春蘭盃,王立誠獲得冠軍。順道一提,前棋聖王立誠也是台灣出身的棋士(笑)。趙治勳在日本本因坊10連霸期間,僅得一次富士通盃,而且其實他是南韓出身的。另外前棋聖小林光一,身兼棋聖與名人期間,也只獲得ㄧ次富士通盃。
到底為什麼日本圍棋三大頭銜者,在每年不算少的國際圍棋比賽中,總是敗給中國或是韓國棋士呢?根據日本圍棋日刊指出,這是因為世界性的圍棋比賽思考時間給的很少,而且多半只給三個小時的思考時間,但是日本圍棋頭銜賽卻會把比賽分成兩天來舉行。因此日本高等棋士在下久了這種長時間的頭銜賽之後,會不適應國際賽那麼短的思考時間。
相對之下,中國、韓國,甚至是台灣的比賽,大部分頭銜賽都只給三小時思考時間,與國際接軌,似乎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另外,某次的電視解棋教室中,台灣的林至涵七段棋士也指出,日本國內戰思考時間都非常久,相較於國際戰思考時間少,因此會不適應。這邊有個日本棋賽思考時間的相關數據,是由書呆奕網站副站長所整理。
日本目前棋戰的思考時限:
每人8小時:棋聖、名人、本因坊三大賽的挑戰賽。
每人5小時;棋聖、名人、本因坊三大賽循環圈戰及最終預選。
每人4小時:十段、天元、碁聖的本戰及十段的最終預選。
每人3小時:王座戰本戰及全部預選,棋聖、名人、本因坊、十段、天元、碁聖的預選A、B、C。
國際賽:應氏盃、富士通盃、LG盃、春蘭盃、中環盃一般每人持時為3小時,只有三星盃為2小時。
如果真的是那種超強棋士,是只在循環賽或是挑戰者決定戰,甚至是頭銜本戰比的話,那的確多半思考時間都會比國際賽長。張栩名人本身快棋的能力就相當好,NHK盃、NEC盃這種有電視轉播的快棋比賽,都拿過冠軍,更重要的一點,這屆亞洲杯快棋賽冠軍就是張栩,證明他在國際快棋賽也一樣表現優異。
雖說如此,但是是不是真的因為受到國內棋賽時間太長,而造成國際賽戰績不佳呢?首先,從張栩或是王立誠的例子,我們發現好像未必如此。另外,八○年代日本棋戰思考時間一樣比較長,但是國際賽的戰績還是非常亮眼。因此與其說是日本棋士不習慣下快棋,還不如說是整體實力在近幾年來比較差。
況且,雖然給8個小時,也就是兩個人16個小時,但是會用掉大半時間,造成第一天下不完,要第二天下的狀況,其實並不多,近年來日本舉行兩天的圍棋比賽也越來越少。另外,再優秀的棋士除非是頭銜保持人,不然多半都要打循環戰,非三大頭銜還要打挑戰者戰,這些比賽都只有3-5小時的思考,其實並不會跟國際賽差很多。
因此,與其說是日本棋士不習慣下快棋,還不如說是日本近年來圍棋戰力下滑。以這次LG世界盃來講,日本居然沒有半個人進入八強,台灣都還有周俊勳九段打進去,可見日本近年來確實在國際賽上表現相當不好。除了設法提升整體的圍棋實力之外,也應該可以考慮減少頭銜戰的思考時間,與國際接軌。
(本文另有刊載於本人的MSN空間)
- Jul 10 Mon 2006 10:58
三大頭銜者到國際賽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