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中華職棒的熱身賽從三月五日正式開打,如果包含先前的熊獅義賽的話,則是從三月二日開始。加上義賽的話,六隊一共進行了十六場的對戰,簡單來講,就是讓六隊全部各對打過一輪,每一隊可以打到五場比賽。不管哪種運動,熱身賽的用意我想都是一樣的,主要就是讓選手、球員可以藉由練習賽當中達到暖身的效果,調整自己到最好的狀態,藉此迎接正式的比賽。
  各隊伍也會利用熱身賽的機會,來看看旗下的球員是否達到球隊要求的狀態,並且決定球員適合的守備位置或打擊順序,甚至決定這個選手是要先發,還是板凳。而有外籍球員制度的中華職棒,更有利用熱身賽來測試外籍球員的狀況,如果外籍球員表現不佳,可能就直接放到候補名單,甚至就給張機票請他回國。而表現不錯的外籍選手,則要看熱身賽的狀況,來決定他是第幾號先發?或是該打第幾棒?
  有在持續注意體育消息的話,相信也知道熱身賽對於球隊,甚至對於球員本身的重要性。各大媒體的體育版,最近無不拼命報導我們幾位旅外球員的熱身賽成績,正因為熱身賽的表現,都會影響到這些球員是否能上一軍,或者是能否在一軍擔任先發。像是郭泓志能不能站上道奇隊的先發投手,或者是林威助能不能在阪神當先發外野手,或者是吳偲佑可否留在羅德一軍。這些新聞搶佔體育版版面,甚至有時候重複性高到讓人看了就覺得無聊,不過因為光是熱身賽,就已經有相當多的話題性了。
 
  然而,相較於美國職棒或是日本職棒,中華職棒的熱身賽顯然規模小上許多,得在短短的十天內進行十六場比賽。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熱身賽在二月二十六日開打,一直到三月三十一日結束,有為期一個月的熱身賽時間。日本職棒的熱身賽期間則是從二月二十四日,到三月二十五日結束,也是長達一個月,總共一百零六場,平均每一隊可以打到十七場以上。熱身賽本來就是要讓選手熱身,或是對選手進行測試,所以場次安排當然是多一點比較好,相較之下,台灣的職棒熱身賽場次真的嫌少。
  事實上,中華職棒的熱身賽要收門票,不過比起例行賽便宜許多,例行賽內野兩百五,外野一百五(若是有劃位則加五十元,另外有半票,而學生算半票),熱身賽內外野一律一百。猶記得很久以前中華職棒熱身賽並不收錢,免費開放進場,如今也收起費來了,可見免費的話應該讓他們損失不少。另外也有電視轉播,據了解第一場的熱身賽蛇象戰平均收視率有0.5%,已經跟例行賽很接近了,由此可見熱身賽還是有很多球迷在注意跟觀賞的。
  既然如此,為何不考慮把熱身賽的場次增加呢?五場比賽實在很難達到熱身的效果,而且熱身期也太短,與其讓各隊自行找時間友誼對戰或是另外找大學球隊或國外球隊練習賽,還不如讓各隊有比較多的熱身賽場次。雖然不需要像美國日本熱身賽一口氣就一個月,但是我想對戰兩輪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也就是擴充到三十場,每隊可以打上十場,大約兩週多就可以消化完成,而且也能真正達到熱身的效果。
  像是最近陰雨連連,熱身賽已經取消了四場(非正規比賽當然沒有補賽的必要性),有些隊伍本來只能打五場就夠少了,最近一下雨就變成只打三場,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什麼熱身到。雖然說熱身賽排在比較容易下雨的北部,本來就是不太適合的選擇,但是就算排在南部,其實也台灣的氣候來講也很難說一定都是晴天。與其場次這麼少,又還要擔心下雨導致比賽取消,還不如一開始就排比較多場次,萬一有下雨至少剩餘的場次也還能足夠熱身。總而言之,目前中華職棒的熱身賽場次明顯不足,希望往後能夠增加。

(本文也同時發表於個人的MSN部落格)



延伸閱讀:蔡明里:熱身賽不只是熱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城之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