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的各國職棒已經陸續結束例行賽,有些展開了季後賽,有些則還在冠軍賽前的休兵期間。不過對於季後賽或是總冠軍賽已經無望的球隊來說,重點則是放在重整戰力,展望明年上面。而談到重整戰力,除了就現有的球員進行定位跟調整之外,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補強戰力方面。一般來講,外籍選手只能算是一種暫時性的補強法,各球隊最寄望的當然還是所謂的新人選秀會。
台灣職棒的選秀制度去年我在分館已經在《棒球選秀會介紹》這篇介紹過了,在去年十一月的《該怎麼選才好》也談論到棒球選秀會的盲點。各隊通常會採取缺什麼選什麼的方式來選新人,但是有時候卻會碰上意外而未必如願,或是被迫選了不太優秀的選手。例如說想選的球員先被選走,或是選進來的新人表現不如預期;或是缺投手必須選投手,但是偏偏選秀會裡面的新人投手素質普遍不好。當然,碰到這種狀況也只好認栽,畢竟有時候運氣不好也沒話可說。
棒球比賽當中,最缺乏的通常就是投手,也因此各隊在選秀會當中最愛選投手。而選秀制度為了平衡戰力,會讓墊底球隊先選,而冠軍球隊後選,這也造成好的投手通常會先被選光,在後面順位的隊伍通常都撿不到好投手。這也讓最近幾年中華職棒的總冠軍,如2001-2003的兄弟象,或是2004-2005的興農牛,都缺乏優秀的新人投手。然而,缺乏投手的兩隊,卻在新人選秀會上選不到好的投手,也被迫選一些比較差的投手,而陷入缺什麼選什麼,卻有選不到好選手的迷思。
事實上,不只是冠軍隊伍,名次前面的隊伍也會有這種狀況。而就算是前一年墊底的球隊,也未必真的能如意,例如想要一個好的捕手,但是萬一剛好該年的新人選秀,沒有特別優秀的捕手,那還是沒得補強。所以,缺什麼選什麼,其實也未必是真正經濟的選秀方式,因為你缺的東西你未必選的到,選到了也可能只是實力普通的,未必是能夠成為即戰力的優秀選手。
這個時候,我倒是有一個建議,可以選到優秀的球員,又可解決補球隊破洞的問題,也就是透過球員交換制度。例如說某支球隊缺內野手,也擁有先選的選秀順位,但是偏偏該次選秀沒有什麼好內野手,如果選了實力平平的內野手,多半會浪費先選的選秀優勢。這時候沒關係,選一個優秀的新人外野手,然後去找缺外野手的球隊,要他拿一個現有的優秀內野手來換就好。本來戰力的高低跟物資的缺乏,就是可以透過交換制度來平衡。這樣大家各取所需,缺內野手的換了一個內野手,缺外野手的也可以拿自己多的內野戰力換取好的外野球員。
其實,在國外的選秀也常常會有這種選球員自己不用,而是要等著跟人換的例子。但是國內卻因為交換球員的狀況很少(成立17年來居然只有十次上下),因此各隊仍然以選缺額的方式來面對選秀,導致選秀會無法發揮最大的效益。事實上,球員的交換應該要是常態才對,大家相互截長補短,才能讓每支隊伍都有較為整齊的陣容,比賽才會精采。而新人選了之後就是球隊的一份子,當然也可以作為交易的籌碼。
像某些球隊隊抱持著好球員不可為他人所用的心態,不願意交換球員,甚至寧可將用不到的好選手放入板凳(好比內野手太多,多餘的放在板凳上佔名額),也不願意拿去換自己缺的球員,實在是不可取。總之,不管是利用選秀順位取得優秀球員作為交易的籌碼,還是一般性的交易球員,都應該是職業運動的常態才對。抓著可以外換的好球員不用或是冷凍起來,反而在選秀會上因為選到了不夠好,卻又缺乏該守備位置選手而頭痛,實在是本末倒置。所以,該改變選秀的思考方向囉!
(本文另外發表於個人的MSN部落格)
●圖為2004年中華職棒新人王石志偉
- Oct 09 Mon 2006 00:15
缺什麼選什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