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台灣的職業圍棋頭銜賽突然增加了好幾個,包括國手、王座,最近聽說還要舉辦台灣本因坊大賽。

  不過老實說,個人覺得以台灣目前的職業圍棋環境還不成熟來看,並不太適合舉辦過多的職業圍棋大賽。雖然說這些棋戰有人贊助,所以不用擔心辦不起來的問題。但是問題是,台灣真的適合消化這麼多的頭銜賽嗎?小小的台灣,數量不多的職業棋士,市場不大的環境,真的應該給這麼多頭銜嗎?
  不把即將要舉辦的台灣本因坊算在內的話,台灣目前有八個職業大賽,包含名人、國手、天元、王座、電視快棋賽、新人王、中環盃、東鋼盃 。至於中國方面,扣除團體賽跟女子賽,也只有九個。日本的話因為棋戰歷史悠久,扣掉團體賽跟女子賽,有十三個大賽。另外南韓則是十三個棋戰。台灣的職業規模感覺並沒有這三個國家這麼大,辦這麼多比賽有其必要性嗎?

  畢竟圍棋不是棒球,台灣每次參加亞洲團體賽,都輸給日本、南韓跟中國,經常性敬陪末座,而且有時候還一勝難求。在強度上不如人,然後辦一堆頭銜賽,然後看似一堆有超強頭銜的棋士在那邊。接著台灣天元、台灣王座、台灣名人到國外被別人電好玩的……。這些棋戰是辦好玩的嗎?
  當然,扣除掉台灣的強度,事實上台灣的圍棋市場很小,我想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台灣有個台灣棋院,甚至有職業比賽。這麼小的市場是不是應該排這麼多頭銜戰?這是個人相當質疑的,而且發送這麼多頭銜出去,就真的能代表說取得這個頭銜是很強的嗎?

  台灣目前以台灣棋院的部份來說,總共有四十位左右的職業棋士,這跟國外動輒兩三百位職業棋士是不能比的。當然,這是因為台灣人口少,而且職業運動才剛起步,所以棋士不多。台灣棋院預定將在十年內把棋士的數量增加兩倍,所以人數還會再急速增加。
  正因為這樣,目前台灣棋界的規模還不算大,個人認為要辦這麼多棋戰,還是等到真的棋士增加到八九十人的時候也不遲。目前增加這麼多頭銜戰,只是把頭銜戰的價值降低而已,這麼小的規模,卻辦這麼多大賽,的確有點過度臃腫的可能性。

  況且,正因為棋士太少,結果頭銜經常性的落入固定幾個人的手上。前幾年國內棋戰的冠軍,幾乎不是周俊勳就是林至涵。林至涵在03年跟04年都是四冠王,周俊勳甚至創下名人11連霸的誇張記錄。雖然說今年有陳詩淵、蕭正浩兩位棋士崛起,打破周林兩人囊括頭銜的局面(今年林至涵狀況不佳),但是很明顯的在爭頭銜的幾乎都只有那三四個人。
  雖然說棋戰頭銜總是被固定幾個人拿去的狀況,在日本跟南韓也相當常見,不過至少挑戰者或是循環戰還是有滿多變化的。在台灣人數少的狀況下,變成這樣的局面當然是無可奈何的,只是因為市場小、棋士少,棋戰辦多了感覺好像差別不大。
  個人並不是說辦這麼多棋戰不好,而是這種環境下給這麼多頭銜,是不是能夠名符其實,這是相當令人擔憂的。畢竟台灣還沒有到日本、中國那樣的圍棋市場規模,給予太多的頭銜是否有濫用的問題?我認為還是等棋士數量、市場規模都成長到一個程度之後,再來增加頭銜戰的數量,會是比較恰當的作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城之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