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棒球場上,犧牲打是一個相當傳統的戰術,簡單來講就是透過犧牲一個人次,設法將跑者推進一個壘包。為了確保集中棒球,通常會採取橫擺球棒、用木棒點擊的方式把球打成滾地球,奏效的話就是一次犧牲觸擊(或稱為犧牲短打)。
  如果在無人出局的狀況下,站上二壘甚至是三壘,的確利用犧牲打的方式,可以用幾次出局,或是配合安打來換取分數。因此犧牲觸擊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工作,也被視為是球員的基本功,如果連觸擊都作不好,那麼這個球員可能基礎就很差了。隨著棒球變的精緻分工後,戰術也變的相當複雜,當然犧牲觸擊也變的日漸重要。
 
  這邊有一種相當常見的狀況,也就是沒有人出局的時候站上一壘,然後採取觸擊戰術,讓接下來變成一人出局站上二壘。為什麼要這麼作呢?二三壘之所以會被稱為得點圈,就是因為下面只要有一支安打就可以得分,跑者在三壘安打當然沒話講;二壘的話就是利用提前起跑,像是投手出手後馬上跑,再加上外野跟本壘是距離較遠需要傳球時間的機會,跑回本壘。
  因此,若是一開始就讓跑者上到二壘,就會有獲得得點圈的打擊機會。只要下一棒有安打而且抓對跑壘時機(或是對方傳回本壘沒傳準),就有機會在二壘有人的狀態下得分。只是推進到二壘就有機會,就更不用說本來就在二壘跟三壘了。而隨著無人出局或是一人出局,更可以調整戰術,看看要不要犧牲掉一個出局數,來換取推進的效果。
  然而,觸擊戰術畢竟是比較保守的,當你犧牲一個出局數的時候,勢必就是要讓這棒出局,即使這個打擊者有可能打出安打,甚至二壘安打以上的長打。因此相較於東方國家喜歡利用觸擊戰術增加得分可能性,美洲國家的打法就比較豪邁,他們覺得也不用這麼保守,安打一支接一支就好,沒安打那就是沒那個實力,得不了分也沒什麼好說的。
  因此美洲國家犧牲觸擊還是用的不多,除非是對方投手太強,不然他們很少會選擇犧牲觸擊。東方國家則是認為只要能掌握更多的得分可能性,即使會多出局數,也願意去換。但是這純粹是風格或是教練們選擇的自由,該不該觸擊,用多還是用少好,這也是看狀況或是隊伍喜好。
 
  最近中華職棒的觸擊戰術用的非常多,尤其其中幾支隊伍更是如此。而且使用非常的頻繁,幾乎只要無人出局上壘,接下來就是觸擊,也不管戰況如何,對方投手是不是狀況很差(說不定不觸擊短打反而會是保送)。反正沒人出局上壘就先點,萬一對方失誤還是保送,一樣是沒人出局,繼續觸擊。有時候甚至連一人出局也觸擊,就看下一棒能不能把犧牲打送上得點圈的跑者送回來。
  但是觸擊是不是得分保證呢?我想當然不盡然,雖然你確保了得分,但是犧牲了出局數,確保得分可以得一兩分沒錯,但是如果少幾個出局數多幾支安打,說不定可以大量增加得分了。這個問題在於,重點並非觸擊本身的好壞,因為這本來就是一種戰術抉擇,而是在於實行的成效好不好?
  今年的中華職棒,觸擊戰術用的多,但是很多年輕球員甚至是有點經驗的球員,居然觸擊都作不好,點不到球被三振,或是點的太差害死隊友,或是點成飛球被接殺就完全沒有推進效果。而有的隊伍得點圈打擊率不佳,更造成推進的浪費。如果發現觸擊戰術執行常失敗,或是執行成功之後,後面的打者根本送不回來,那還有這個必要嗎?是不是乾脆拼安打還比較有看頭?
 
  對於這種點點點,製造了出局卻又得分效率不彰的狀況,的確讓球迷感到比賽精采度下降。就算得分效率不錯,但是能夠看到一支安打一支一支打的狀況,才會是精采的比賽吧!在尋求獲勝之際,也請各個球隊不要忘記了,你們是職業棒球,是一場秀,打出精采這才會是大家想看的比賽。因此如果可以的話,也請不要太過保守了。

(本文有另外發表於本人的MSN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城之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